中文版 English

行业新闻

从启动到领航,智能驾驶技术如何定义汽车行业的明天?


Date: 2024/2/1 14:16:08

1.jpg


01
总量:2024 年有望稳健增长

2.jpg


  • 行业回顾:2023 年销量表现亮眼


2023 年乘用车行业销量逐步走强。批发端,2023 年 1-10 月累计实现批发销量 2061.6 万辆,同比增长 7.3%。其中 10 月批发销量 248.8 万辆,同比增长 11.5%。零售端,2023 年 1-10 月累计实现上牌量 1673.0 万辆,同比增长 5.3%。其中 10 月乘 用车上牌量 190.9 万辆,同比增长 18.4%。


库存:渠道库存略有增长,库存水平处于健康状态。回顾行业渠道库存变化,国内 2021 年受缺芯影响渠道库存累计减少 51.9 万辆,2022 年行业持续补库,叠加疫情影响,渠道库存累计增加 109.3 万辆。2023 年 1-10 月渠道库存增加 63.1 万辆, 整体有所增长;其中 10 月单月渠道库存增长 15.8 万辆。从库存系数角度来看,11 月经销商库存系数 1.43,环比-15.9%,处于正常水平。


中价格带市场销量占比提升。分价格带将乘用车行业划分为低端市场(8 万以 下)、中间市场(8-25 万)与高端市场(25 万以上)。2023 年 1-10 月,低端/中间/ 高端市场占比分别为 8.3%/68.9%/22.8%,较 2022 年分别变化-2.36pct / +2.84pct / -0.48pct,中价格带市场销量占比有所提升。


乘用车成交均价继续走高。从历年乘用车成交均价走势来看,2023 年 1-10 月乘用车成交均价区间位于16.36-18.60万元,较2020年的16.27-17.30万元有所提升, 主要系中高价格带市场持续扩容,自主品牌逐渐发力高端市场,带动成交均价呈现上升态势。


价格调整由需求与成本变化共同驱动。行业价格调整由需求与成本变化共同驱动,成本端碳酸锂价格大幅下降给予主机厂价格调整空间,短期需求波动影响价格的波动。政策方面,国六 A 的延期销售、新能源购置税减免延续 4 年,以及智能驾驶 L3 法规不断完善,多个城市开始推动使用许可,均体现出国家对于汽车需求和创新的支持力度。终端需求自 5 月开始逐步走强,7-8 月淡季对比去年高基础依然平稳,进入旺季后销量环比增长,相较于其他消费体现出了较好韧性。


自主品牌份额延续提升态势。2023 年 1-10 月自主品牌份额为 51.5%,较 2022 年 的 46.8%显著提升 4.7pct,合资品牌份额为 33.9%,较 2022 年的 39.3%显著下降 5.4pct,豪华品牌份额为 14.6%,较 2022 年的 13.9%略微提升 0.7%。自主品牌份额 延续逐步提升态势。


汽车行业周期与经济周期基本同步,2022 年政策刺激下销量表现优于经济指标,2023 年经济逐步复苏进一步释放需求。


1)汽车需求来自个人,决策时滞短,价值量大,对经济及经济预期敏感,根据以往经验领先传统经济指标 1-2 个季度。疫情后汽车行业周期与经济周期的相关性明显提高,如 2020Q2-2021Q2 汽车销量的恢复弹性明显大于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开发投资、GDP 等指标弹性。


2)由于汽车行业体量大,产业链长,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时,国家出台汽车消费刺激政 策对冲经济下行风险,汽车行业周期与经济周期走势有可能背离,如 2016-2017 年及 2022 年 6 月以来,在购置税减半政策刺激作用下,汽车销量增速高于上述各项经济指标。随着 2023 年经济逐步复苏,需求进一步释放,但经济对汽车拉动的潜力并没有完全释放。


  • 新能源:2024 年新能源渗透率有望达到 44%


新能源需求持续向上,2023 年 1-10 月新能源渗透率达到 33%。批发端来看, 2023 年 10 月新能源乘用车销量 91.0 万辆,同比增长 33.8%,环比增长 6.1%。新能源渗透率为 36.6%,同比提升 6.1pct。2023 年 1-10 月新能源乘用车销量 689.9 万 辆,同比增长 37.0%。新能源渗透率为 33.5%,同比提升 7.2pct。上牌来看,2023 年 10 月新能源乘用车销量 71.0 万辆,同比增长 59.1%,环比增长 2.6%。新能源渗透率为 37.2%,同比提升 9.5pct。2023 年 1-10 月新能源乘用车销量 559.4 万辆,同比增 长 40.0%。新能源渗透率为 33.4%,同比提升 8.3pct。


插混贡献主要增量。2023 年 10 月纯电/插混批发销量分别为 60.3/30.7 万辆, 同比分别增长18.6%/78.5%,环比分别增长3.3%/11.7%。渗透率分别为24.2%/12.3%,同比分别提升 1.5pct/4.6pct。2023年1-10 月纯电/插混批发销量分别为 480.8/209.0 万辆,同比分别增长 23.9%/81.2%。累计渗透率分别为 23.3%/10.1%,同比分别提升3.1pct/4.1pct。渗透率分月度来看,纯电渗透率2023年1-4月从18.5% 持续提升至 24.5%,4-10 月保持在 24%左右;插混渗透率从 2023 年 1 月的 8.2%持续 提升至 2023 年 10 月 12.3%。


分价格带来看,8 万以下的低端市场和 25 万以上的高端市场新能源渗透率分别为 48.0%和38.5%,高于行业均值的33.5%。8-25万的中间市场新能源渗透率为 29.9%, 略低于行业均值。时间维度来看,2023 年 1-10 月低端市场新能源渗透率下降明显,较 2022 年下降 3.7pct,主要系五菱宏光 MINI EV 的供给减少。中间市场和高端市场 增长明显,较 2022 年提升 8.8pct/2.8pct,主要系优质供给增加和车型价格下探。


低端市场新能源车型供给充分。从新能源占燃油车数量的比例来看,5 万以下为 80%,车型供给充分;5-8 万为 49%,供给处于较好水平。新能源车型竞争力来看,低端市场前十大车型中新能源份额约为 38%,显著高于燃油车的 17%。


中间市场新能源车型供给有待提升。8-25 万中间市场中,各细分市场均已有个别新能源车型跻身前十大车型,竞争力强。其中 15-20 万以及 20-25 万的市场中新能源车型占燃油车数量的比例已分别达到 99%/67%,但 8-12 万以及 12-15 万的市场中新能源车型占燃油车数量的比例仅分别为 25%/38%,中间市场新能源车型供给仍有待提升。


高端市场新能源车型供给充分,但在与传统豪华车的竞争中优质供给仍有不足。20 万以上高端市场中,新能源占燃油车数量的比例为 101%,车型供给充分。从新能源车型竞争力来看,25-30 万价格带前十大车型中,新能源车型的份额已超越燃油车,但在 30-40 万价格带以及 40 万以上价格带的前十大车型中,新能源车型的份额较燃油车仍然差距较大,高端市场新能源优质供给仍有不足。


分价格带来看,由于单车 Bom 成本影响,各价格带新能源解决方案或存在显著差 别,其中插混的成本及性能优势和超充技术的完善有望成为 2024 年新能源渗透率向上的核心原因。小微型车中低续航里程纯电方案充分满足 8 万以下车型需求。供给来看,比亚 迪海鸥、五菱宏光 MINI EV、熊宝 mini、几何 E 萤火虫等车型均采用 400km 左右的 续航里程。需求来看,纯电小微型车主要用于城市内部通勤需求,中短距离的代步需求旺盛,低续航里程纯电方案需求保持稳定。


插混成本优势显著,8 年生命周期成本显著低于燃油车,有望成为 8-20 万价格 带新能源渗透率持续提升的核心原因。8 年生命周期成本对比来看,混动车型有望实 现 3-5 万左右的使用成本优势,满足长续航里程的同时契合 8-20 万成本敏感价格带消费者的购车需求,插混方案有望进一步提高 8-20 万价格带的新能源渗透率。


超充技术的完善或成为未来高价格带市场新能源渗透率进一步提升的驱动因素。特斯拉、比亚迪、理想、广汽埃安、小鹏等头部纯电动车企纷纷布局高功率超充桩的建设。充电速度来看,各家均有望实现充电 10 分钟续航 400km 以上,补能效率和燃油车的补能效率基本一致。超充桩规划来看,华为预计 2024 年底布局超过 10 万个 华为全液冷超快充桩;埃安到 2025 年在全国 300 个城市建设 2000 座超充站;小鹏 2025 年底之前建成 3000 座超快充站;理想目标到 2025 年建成超充站超过 3000 座。超充站的全面布局有望缓解里程焦虑,带动高价格带新能源渗透率进一步上行。


总量来看,预计2024年新能源乘用车销量有望达到 1150 万辆,新能源渗透率有望达到 44%。考虑到 2023-2027 年新能源购置税减免征收政策仍将保驾护航,各主机厂在技术上推陈出新,产品迭代加速,预计新能源乘用车销量仍将保持快速增长。


  • 出口:2024 年出口有望维持高增长


海外延续高增长,中国车企加速出海,出口持续贡献增量。2023 年 1-10 月累计 实现出口 325.5 万辆,同比增长 64.9%。10 月单月出口量 42.1 万辆,同比增长 50.8%。2023 年 1-10 月国内汽车出口维持高增速,随着国内优质产品的不断推出,产品竞争 力逐渐增强,海外出口有望持续贡献增量。


乘用车欧洲出口量高速增长。从国内乘用车分地区来看,2023 年 1-10 月欧洲出 口量为 146 万辆,同比+149.7%,亚洲出口量为 123 万辆,同比+56.1%,美洲出口量 为 65 万辆,同比+30.1%,大洋洲出口量为 12 万辆,同比+51.5%,非洲出口量为 9 万 辆,同比-15.3%。从各地区出口占比来看,2023 年 1-10 月欧洲地区出口量占比为 40.7%,较 2020 年提升 11.2pct。


2023 年 1-10 月比亚迪出口增速显著。分车企来看,国内出口量前十车企占比约 为 80.8%,其中奇瑞出口 69 万辆,占比 21.4%,上汽乘用车出口 53 万辆,占比 16.2%,特斯拉出口 31 万辆,占比 9.5%。比亚迪出口增速最为显著,2023 年 1-10 月出口 18 万辆,同比+445%。


主流车企出口占比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从出口量前十车企的出口量占比来看, 2023 年 1-10 月奇瑞出口量占总销量比例为 48%,上汽乘用车为 71%,特斯拉中国为 41%,出口占比相对较高。吉利、长城、比亚迪、长安、上汽通用五菱、上汽通用、 江淮的出口占比分别为 18%、21%、7%、8%、15%、11%、25%,主流车企出口量对于销 量的增量贡献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产能出海加速,进一步助推产品出海。国内主流车企除了将产品通过海运出口 外,还积极谋求在国外建设产能基地,从而更好地服务当地市场。奇瑞在海外多国已 拥有工厂,目前正在泰国、印尼、英国、阿根廷投资建厂。比亚迪在泰国、巴西、乌兹别克斯坦以及欧洲多国拥有在建拟建基地或建设计划。


2024 年乘用车出口有望继续维持高增速。我们预计 2023 全年乘用车出口 412 万辆,同比增长 63%。国内车企海外营销网络逐步丰富,海外产能布局逐步完善,有望 进一步助推产品加速出海,预计 2024 年全年乘用车出口 535 万辆,同比增长 30%,出口继续维持高增速。


  • 预计 2024 年乘用车销量有望达 2620 万辆


2023 年 6 月 21 日,财政部、税务总部、工信部联合发布《关于延续和优化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政策的公告》,新能源汽车免征购置税政策延续至 2025 年底, 2026 年至 2027 年减半征收新能源汽车购置税。2023 年下半年以来,行业供给持续优化,众多新品于广州车展亮相,我们认为新产品周期开启有望带动下游需求保持韧性,预计 2023 年乘用车销量有望达到 2544 万辆,同比增长 8.0%,2024 年乘用车销量有望达到 2620 万辆,同比增长 3.0%。

02
乘用车:智能驾驶成为关键竞争要素

3.jpg


  • 智驾水平有望成为销量胜负手


智能化渗透率有望加速,目前智能驾驶技术保持快速发展,智能驾驶功能有望持续落地。根据《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标准,智能驾驶技术可划分为 L0-L5 共六个 级别。从实现功能来看,L0 级别主要完成向驾驶员发出警告信息的任务;L1 实现了 行驶过程中可以完成定速巡航等功能;L2 方案的主要功能是自适应巡航、自动紧急 制动、自动泊车辅助等;L3 方案可以完成高速引导驾驶和自动变道辅助等功能;L4 的代表功能是领航驾驶辅助和自主代客泊车,实现更多智能驾驶场景的覆盖;L5 可 以实现完全智能驾驶。


市场角度来看,L2 及以上渗透率提升显著。渗透率来看,L0 下降明显,从 2021 年 1 月的 76.1%下降至 2023 年 4 月的 51.9%,2022 年 L0 级别车型销量为 1179.0 万辆,同比减少 17.6%,2023 年 1-4 月 L0 级别车型销量为 301.5 万辆,同比减少 17.5%, 渗透率为 56.2%,同比下降 7.5pct。智能驾驶功能的补充和装配持续向上。智能驾驶功能装配分级别来看,2023 年 1-4 月 L1 方案车型销量为 73.4 万辆,同比提升 10.8%, 渗透率为 13.7%,同比提升 2.1pct。L2 方案车型销量为 161.2 万辆,同比增长 13.7%, 渗透率为 30.1%,同比提升 5.3pct。L3 方案车型销量 29.7 万辆,渗透率为 5.5%。


2023 年是城市 NOA 元年,高阶智能驾驶方案有望快速落地。政策端积极推进 L3 级别自动驾驶功能落地,2023H1L3 级别车型占比 5.1%,L2 级别车型占比为 28.6%。2023 年预计 L2 占比为 33%,L3 占比为 8%,优质供给增加或逐步成为影响车型销量 的原因。2023-2025 年合资品牌加速高阶车型的落地,规划车型中包括丰田、大众、现代均加速推进高级别自动驾驶新车型的上市。我们预计到 2025 年 L2+渗透率超过 64%。到 2030 年,L2+车型或成为市场主流,除去 5 万以下价格带的不带有自动驾驶功能和 5-8 万部分带有自动驾驶功能,其他价格带渗透率持续提升,预计 2030 年 L2+ 渗透率或超过 75%。


特斯拉作为全球智能驾驶的龙头,持续引领行业发展。从过去智能驾驶域控核 心计算芯片时使用来看,特斯拉在 2014-2015 年使用 Mobileye EyeQ3,2016-2018 年 切换至英伟达 Drive PX2,实现自动驾驶数据自主可控,持续丰富训练集。2019 年切 换至 FSD1.0,实现智驾领域从芯片设计到终端功能的全栈自研。以造车新势力为首的国内整车厂在芯片方案上效仿特斯拉,经历了从 Mobileye 到英伟达,后续或自研 芯片的路径。


特斯拉软件能力的提升,带动 FSD 使用斜率向上,智能驾驶或进入加速的拐点。FSD Beta 持续升级,功能完善丰富。累计里程数来看,特斯拉推送 11 版本后,FSD 使用斜率的持续上行,订阅率有望进一步提升。北美 FSD 使用人数来看,从 2021 年的 2000 人快速提升至 2022 年 10 月的 16 万 人,到 2022 年 12 月 FSD 套件的搭载量超过 28.5 万辆,普及率为 19%。2022Q4 特斯拉 FSD 相关收入在北美地区确认收入为 3.24 亿美元。2023 年 3 月 FSD 用户超过 40万辆,用户数量持续提升,软件收入有望成为特斯拉的新增量。


国内龙头企业紧密跟进,陆续发布高阶智驾功能车型。新势力头部车企小鹏和 华为系整车厂整体进度较快,预计 2023 年底完成部分城市 NOA 功能的推送,同时去 除对高精度地图的依赖;自主品牌采取多品牌战略,针对不同品牌/价格带车型完成 差异化开发。目前国内小鹏、华为相对领先。


参考电动化进程,智能化渗透率提升阶段,整车股通常使用 PS 估值法。通过复 盘电动化转型时期市场表现,在电动化渗透率快速提升阶段,市场通常会给予整车股 PS 估值,背后本质是先由销量带动收入增长,最后才是兑现利润阶段。以比亚迪为例,2016-2019 年,公司收入和净利润变化较小,此时市值整体也只 有在 2000 亿左右,PS 在 1-2 倍;2020 年开始,随着行业新能源渗透率提升,公司销 量和收入快速增长,PS 提升至 2-4 倍;进入 2022 年下半年,公司利润开始逐季超预期,开始切换成 PE 估值。


而估值水平的高低受两大因素影响:1)价格水平与竞争环境对利润率预期的影响;2)智能化水平带来更高的估值溢价。不同企业估值应当分为两类:一类是新势力,没有燃油车/传统车影响,整体采用 PS 估值,另一类是传统整车转型,采用分部估值。


  • 自主品牌车型储备充足


车型储备来看,2024 年新车亮点十足。2024 年比亚迪、理想、长安、奇瑞等品 牌新车数量较多,比亚迪发布 DMI5.0 平台,理想纯电平台预计发布 3 款新车,加上已经发布的 MEGA 有望进一步打开销量天花板;奇瑞规划两年内拓展至 24 款超能混 动 3.0 和 15 款 E0X 高端电动新品,开启全面智能电动时代;长安汽车依托阿维塔、启源等加速新能源品牌向上,助力自主销量继续提升。2024 年自主新能源车型储备丰富,有望自下而上继续推动新能源渗透率提升。


关注比亚迪方程豹、理想纯电、华为智选等车型。比亚迪发布方程豹品牌,首款产品豹 5 已经上市,对比同类型越野车具备优势,有望带动产销两旺;理想纯电已经发布首款车型MEGA,亮眼的造型加超低的风阻系数有望助力理想获取MPV市场份额;华为持续发力智选模式,问界销量逐步兑现,与奇瑞合作的首款智界 S7 预计 2024 年 开启交付。以上热门车型均有望实现热销,助力新能源车销量继续增长。


车企发力细分车型赛道,重点布局新能源 MPV 与越野车型。在 2023 年 11 月的广州车展上,众多车企进行新品展示,其中新能源 MPV 以及越野车型成为车展亮点。新能源 MPV 方面,理想 MEGA 造型独特,拥有 MPV 全球最低风阻系数 0.215,小鹏 X9 主打车内大空间,同时搭载 XOS 和 XNGP,带来 MPV 智能驾乘体验。全场景越野能力为越野车型的主要卖点,方程豹豹 5 搭载 DMO 越野平台,拥有豹式掉头及多场景行 驶模式,坦克 700Hi-4T 智能四驱+Mlock 机械锁止系统多面升级,可选择多档位底盘高度从而提升车辆通过性。多方角逐新能源 MPV 赛道,供给显著增加。2023 年 1-10 月国内新能源 MPV 销量为 19.3 万辆,同比增长 205.4%,销量呈现快速增长态势。MPV 市场目前主流产品仍为燃油车型,2023 年 1-10 月新能源 MPV 渗透率为 21.9%,同比提升 13.4pct,但低于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 33.5%,新能源 MPV 渗透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近期较多车企发布新能源 MPV 车型,如理想 MEGA、小鹏 X9、腾势 D9、魏牌高山、沃尔沃 EM90 等, 在电动化及智能化的加持下,MPV 市场有望成为车企销量的新增长点。


国内越野车型渗透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2022 年国内越野车型(含进口)销量为 23.1 万辆,占国内乘用车销量占比仅为 1.0%。对比 2022 年国外其他国家越野车型渗透率,日本为 2.3%,加拿大为 2.7%,韩国为 2.7%,美国为 3.1%,泰国为 4.0%, 印度尼西亚为 4.3%,澳大利亚为 6.9%,国内越野车型渗透率显著低于其他国家水平。随着方程豹 5、坦克 700Hi4-T、一汽丰田普拉多、江铃福特 Bronco 等优质越野车型的推出,供给端优化有望推动国内越野车型渗透率提升。

03
汽车零部件:智能化+机器人开启新成长

4.jpg


  • 行业回顾:电动化时代特斯拉产业链领涨


回顾 2020-2022 年,在电动化加速发展的阶段,特斯拉产业链的零部件公司领涨板块。2020-2022 年,新能源乘用车批发渗透率从 6.0%到 27.7%,在这个阶段中, 汽车零部件板块涨幅前十名中,有 8 家为特斯拉供应商,分别为新泉股份、拓普集团、广东鸿图、富临精工、华阳集团、沪光股份、隆盛科技、文灿股份;另外 2 家为智能化核心标的伯特利和德赛西威


原因一:特斯拉供应链崛起的本质是技术创新。分赛道来看,2020-2022 年涨幅前十的汽零公司分属于:轻量化、热管理、电动化、智能化等环节,都是技术创新带 来的增量赛道。新能源汽车与传统燃油车在零部件结构上差异较大,带来新的增量市场。


电动化方面:动力形式的改变增加了电池、电机、电控等新部件,同时续航焦虑又促进了轻量化、热管理等方面的发展,我们预计到 2025 年,混动总成、轻量化、热管理的 市场规模分别达到 1969、1228、961 亿元,CAGR-3 分别为 31%、37%、33%。智能化方面:随着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搭载率的提升,与之配套的感知、计算、 执行等零部件的需求量也开始快速攀升,预计到 2025 年,传感器、底盘电子、控制 计算平台、线控制动、智能座舱的市场规模将分别达到 458、877、509、181、926 亿 元,CAGR-3 分别为 20%、8%、78%、42%、20%。 


科技化方面:汽车电气化程度越来越高,汽车消费逐渐升级,共同带动了新技术、 新产品在整车中的应用。同时行业竞争愈发激烈,高科技产品的配备和升级迭代有望加速。预计到 2025 年,智慧车灯、空气悬架、天幕玻璃、多功能座椅的市场规模分别达到 901、160、1194、1055 亿元,CAGR-3 分别为 14%、41%、10%、12%。


原因二:涨幅居前公司中,特斯拉作为大客户贡献了明显的收入增量。经测算, 2022 年特斯拉为旭升集团、拓普集团分别贡献了 43%、46%的营收,在新泉股份、模塑科技中也是前两大客户之一。以拓普为例,2018-2022 年,拓普集团的营收中,特斯拉的贡献从 1.1 亿元增长到 73.6 亿元,CAGR-4 为 186%,占比从 1.8%提升到了 46%。旭升集团的营收中,来自特斯拉的贡献从 2018 年的 6.7 亿元增长到 2022 年的 19.1 亿元,CAGR-4 为 30%。


通过对特斯拉产业链的复盘,我们认为赛道和产业链是支撑高速增长的基础。零部件的成长性核心在于创新,创新带来新增零部件渗透率提升和价值量提升,以此 寻找下一个具备成长性的细分赛道。再根据竞争格局好坏和企业竞争力强弱,筛选出 有竞争力的公司。


展望未来,首先还是选择技术创新驱动的成长赛道,建议重点关注智能化、电动化和人形机器人赛道。而对于产业链,特斯拉产业链随着未来新车型的推出和海外产能扩张,仍然有较强的增长空间。同时重视国内自主品牌崛起带来的产业链机遇,尤其是由华为技术创新驱动的泛华为链主机厂、及已有先发优势的比亚迪和 理想、小鹏等产业链。2024 年汽车零部件的增量赛道主要会来自智能化,受益高阶智驾加 速和智能座舱配置升级,智慧光源和高速连接器应用前景广阔,建议重点关注。人形机器人为广阔大蓝海,将为各零部件创造全新市场空间,随着产业化进程加速,建议重点关注产业化带来的零部件产业链发展机遇。


  • 智能化:智慧光源和高速连接器前景广阔


2023 年以来,华为在智能驾驶以及智能座舱领域持续发力、表现亮眼。智能驾驶环节,华为 ADS2.0 助力问界 M7 销量持续超预期,加速城市 NOA 落地,带动行业开始向高阶智驾迈进。智能座舱环节,华为 2023 年 4 月发布最新单品包括 AR-HUD (LCoS)、智慧车灯和光场屏,预计均首发搭载在 12 月上市的问界 M9 上,有望带动智慧光源类产品在车端放量。我们认为,华为有望引领中国汽车智能化进程,为零部件环节带来智慧光源与高速连接器等高速成长赛道。智慧光源:光学类产品上车加速主要有两个驱动因素。一方面依托光源显示技术进步,叠加自主品牌在座舱进行差异化竞争,光场屏、HUD 等新产品上车进程有望加速;另一方面,ADAS 普及为车灯升级提供硬件基础,车灯控制器可融合传感器信息,并结合光源的升级提供智能照明功能,ADB/AFS/DLP 等功能或产品开始在汽车实现规模应用。在消费者越来越将智能座舱作为重要购车参考因素的背景下,汽车智慧光源时代有望开启,建议重点关注光场屏、HUD 和智慧大灯等产品。


高速连接器:智驾与智舱共振,高速连接器量价齐升。高阶智能驾驶功能开始落地,叠加座舱配置持续升级,有望推动高速连接器用量提升,带动汽车高速连接器规模实现快速增长。


1)智能驾驶:高阶功能落地需要更多硬件支撑。NOA 功能及 AI 代驾等高阶功能逐步落地,高阶智能驾驶功能渗透率向上。单车配置来看,具备 NOA 功能的车型需要更多传感器,摄像头从 L2 级的 5-6 颗增长至 11-13 颗,毫米波雷达从 1-3 颗增长至 3-6 颗,激光雷达(Lidar)一般为 1-3 颗,传感器数量明显增加。传感器原始数据或处理后数据需要传输至计算单元,硬件增加使得智驾系统需要更多高速连接器;


2)智能座舱:一芯多屏趋势明显,座舱交互方式持续丰富。自主崛起在智能座舱领域功能及配置领跑,E/EA 升级背景下,座舱内率先实现域控,单个计算单元控制包含液晶仪表和液晶中控等在内的多个外设或功能。在追求更高安全性和舒适性的背景下,HUD 抬头显示、副驾/后排娱乐屏幕等产品开始上车,随着渗透率逐步提升,汽车座舱内平均外设数量有望增长,带动汽车高速连接器用量提升。


市场规模来看,智慧光源与高速连接器未来三年有望保持快速增长。我们对国内光场屏、HUD、前大灯和高速连接器市场规模进行测算,预计 2027 年市场规模有望分别 达到64.70/125.56/617.45/390亿元,2022-2027年复合增速分别为 195%/47%/17%/25%。细分环节来看,2027年国内AR-HUD、矩阵 LED+ADB+DLP 前大灯市场规模有望分别达到 87.08/509.57 亿元,2022-2027 年复合增速分别为 112%/38%,市场规模复合增速远超行业整体,为细分环节优质零部件企业打开新成长空间。


光场屏:突破空间限制,产业化进程有望开启


光场屏可以突破座舱空间限制。光场屏的基本原理是光场折叠技术的应用,通过多次折反射和高精度曲面镜集成实现拉远成像。具体来看,光线从像源屏出发,经过物理镜面透反屏幕的一次折射到高精度曲面镜,曲面镜将全部光线再度折射到透反屏幕,此时光线穿过透反屏幕聚焦后射入人眼,根据虚像成像原理,人眼沿着光线的反方向看过去,会在曲面镜后方的远方位置看到一个大屏幕,此时实现“图像拉远放 大”的观看效果。产品形态来看,光场屏主要包括椅背款、头枕款和副驾款。


光场屏产业链与 HUD 具备相似性。光场屏上游主要包括激光光源、光学器件、芯片和 PGU 等;中游为光场屏整机制造商,包括华为及其供应链企业;下游为车企,率先与华为合作的是赛力斯,我们预计后续其余华为智选、华为 InSide 合作伙伴有望 陆续开发搭载光场屏的车型。


考虑到舒适性等,后排光场屏的应用会更快。尽管华为设计了副驾版的光场屏,但受到中控台设计、电子后视镜或副驾仪表的限制,副驾光场屏的上车速 度预计会慢于后排。在进行规模测算时,假定 2027 年之前光场屏主要还是在 30 万以上车型搭载,用于后排乘客娱乐办公使用,有望替代后排液晶屏幕。预计 2024 年光场屏市场规模为 2.51 亿元,2024-2027 年 CAGR 为 196%。目前光场屏产品还在应用初期,2024 年预计只有问界 M9 搭载光场屏,我们预计 2024 年行 业光场屏前装搭载车辆为 4.8 万辆,对应渗透率约为 0.2%,预计 2027 年有望达到 123.11 万辆,对应渗透率为 4.5%,渗透率提升主要得益于华为车 BU 合作伙伴车型以及新势力车型放量。从市场规模来看,预计 2027 年国内光场屏规模有望达到 64.7 亿元,2024-2027 年 CAGR 接近 200%。


HUD:有效提升安全性,AR-HUD 将成为主流


2022 年以来搭载 AR-HUD 的新车陆续上市。随着 TFT-LCD 方案的 AR-HUD 技术成 熟以及成本下探,主机厂推出搭载 AR-HUD 新车型的意愿加强。2022 年以来,已经有包含深蓝 SL03、哪吒 S、飞凡 R7、银河 L7、深蓝 S7、领克 08、银河 E8 等在内的车型陆续上市,新车的陆续推出有望推动 AR-HUD 出货占比提升。


从出货占结构看,预计 2027 年 AR-HUD 出货占比有望达到 51.3%。根据我们统计来看,2020-2022 年 AR-HUD 出货占比分别为 1.53%/3.40%/5.86%,预计 2023 年有望达到 9.01%。中长期维度,判断 AR-HUD 技术成熟叠加成本下探,将成为 HUD 出货的主力类型,预计 2027 年 AR-HUD 出货占比有望达到 51.3%,其中 TFT 方案占比为 24.95%,DLP 方案占比为 20.23%,LCoS 方案占比为 6.08%。


从市场规模来看,预计 2027 年国内 HUD 市场规模有望达到 125.6 亿元。AR-HUD 出货的提升将带动行业规模增长,根据测算,预计 2024 年 AR-HUD 市场规模约为 16.86 亿元,到 2027 年 AR-HUD 市场规模有望达到 87.08 亿元,2024-2027 年 CAGR 为 73%,其中 TFT/DLP/LCoS 市场规模分别为 36/40/11 亿元。


AR-HUD 方面,华阳集团和水晶光电处于领先位置。根据高工智能汽车数据,2022 年国内 AR-HUD 供应商榜单中华阳集团和水晶光电份额分别为 20.95%、8.53%,分别 排在第三和第四位;2023 年 1-9 月国内 AR-HUD 供应榜单中华阳集团和水晶光电份额分别为 20.24%,28.16%,其中水晶光电市场份额大幅提升,主要得益于公司前期定点陆续量产。今年 5 月,水晶光电披露定点,公司获得捷豹路虎全球下一代 EMA 电气化平台多个车型的第三代和第四代多款 W-HUD 和 AR-HUD 定点,为后续成长奠定基础。


智慧大灯:控制技术升级,赋能行业二次成长


智驾水平提升,车灯控制升级带来第二成长空间。智驾的快速发展为车灯升级提供了软硬件基础,车灯控制器可融合智驾传感器信息,并结合光源的升级提供智能照明,车灯交互等功能,进一步提升行车安全性。从功能来看,目前 ADB(Adaptive Driving Beam,自适应远光灯)和 AFS(Adaptive Front-lighting System,自适应前照灯系统)已经实现规模应用,性能更优的 DLP 车灯随着成本下探,渗透率有望逐步提升,带动前大灯单车价值量提升,驱动行业规模扩容。


DLP 车灯具备可重复编程、全色域支持、适配 LED 和激光、符合车规级温度要求、空间占用较小等优势。1)DLP 可编程,在不同时间实现多个图像的投影;2)DLP 技术可将红色、绿色和蓝色 LED 脉冲或激光脉冲快速传输到 DMD,从而实现全色支持;3)可使用任何类型的光源,包括 LED 和激光二极管;4)汽车级 DMD、DMD 控制器和电源管理集成电路现可在–40°C 至 105°C 的温度范围工作;5)DLP 子系统占用空间较小,可安装到侧视镜内的狭槽中或汽车四周的其他狭小区域。


DLP 技术的可编程性有望接力 ADB/AFS,成为智慧大灯的新方向。前照灯系统的 DLP 技术可以与 ADAS 配合使用,将适量的光线投射到特定地点。通过基于场景的开发方式,增强驾驶员、行人和其他车辆之间的交互,有望成为替代 ADB/AFS 成为下一 代智慧车灯的发展方向。国内市场来看,车灯智能化带动行业空间提升。上一轮车灯逐步替换成 LED 大 灯的过程中,培育了国内华域视觉、星宇股份等明星企业,其中星宇基本已经为国内主流的汽车集团配套,同时积极开拓新能源汽车客户,实现业绩的快速增长。在汽车智能化快速发展背景下,车灯又向矩阵式大灯、DLP 大灯演进,有望驱动行业市场空间扩容,为国内车灯零部件企业打造第二成长曲线奠定基础。从车灯市场规模来看,预计 2024 年国内前大灯规模有望达到 364 亿元,其中矩阵 LED+ADB+DLP 合计规模为198 亿元,2027年前大灯规模有望达到617亿元,其中矩阵 LED+ADB+DLP 合计规模为 510 亿元,2024-2027 年 CAGR 分别为 19%/37%,车灯 智能化升级带动行业规模持续增长。


从格局来看,国内汽车车灯格局与全球类似,2022 年国内市场份额前四为华域视觉、星宇股份、小糸和海拉,CR5 超过 50%。国产汽零公司凭借快速响应及出色的产品在取得领先份额优势,在车灯升级的大背景下,华域和星宇已经在 DLP 等方向积极布局,其中星宇 DLP 车灯预计在 2023 年底量产,有望持续提升市场份额,巩固行业地位。


高速连接器:智能化加速,催生高速连接器新需求


高速连接器是汽车智能化升级的关键保障。汽车高速连接器与线束配合,保证各设备、各子系统间信号传输的速率和稳定性。种类来看,主要包括 Fakra、Mini-Fakra、 HSD 和以太网连接器。传统油车主要以 Fakra 和 HSD 应用为主,汽车电动智能化加 速,可实现更快传输速率的 Mini-Fakra 和以太网连接器开始应用。智能驾驶向高阶迈进,智能座舱渗透率持续提升,需要性能更优、数量更多的高速连接器作为基础保障,带来高速连接器增量需求。


高阶智驾与座舱共振,高速连接器单车价值量提升。受益于新能源渗透率快速提升,汽车连接器市场规模在过去三年实现快速增长。我们认为,智能化有望成为汽车 高速连接器需求增长的新驱动力,受益于高阶智驾功能加速渗透、座舱交互硬件数量 的稳步增长以及 EEA 向域集中式升级,预计单车高速连接器价值量有望大幅提升。智能驾驶来看,预计2027 年 L0/L1/L2/L3 级智驾高速连接器价值量分别为 200/600/1300/1800 元,较 2022 年分别提升 50/200/300/300 元;智能座舱来看,受益于光场屏、HUD、3D-Tof 等新交互硬件的应用,有望带动单车价值量的提升,预计 2027 年座舱高速连接器价值量有望达到 350 元,较 2022 年提升明显。


结合智驾各级别渗透率预测,预计国内智能驾驶高速连接器市场规模有望从 2022 年的 100.5 亿元提升至 2027 年的 316.1 亿元,2022-2027 年复合增速为 25.8%。结合乘用车销量预测,预计国内智能座舱高速连接器市场规模有望从 2022 年的 28.7 亿元提升至 2027 年的 74.5 亿元,2022-2027 年复合增速为 21%。


  • 人形机器人:产业化进程加速


AI 技术的突破有望提升机器人的智能化水平。智能机器人集成了机械、电子、计算机等多学科的先进技术,能够模仿或替代人类进行各种任务。“技术”和“成本” 是智能机器人行业当前面临的主要痛点,技术突破和成本降低都有可能扩大行业使用范围和市场规模。当前以 Transformer 为代表的 AI 通用大模型率先在 NPL 领域取 得突破,诞生了 ChatGPT 等爆款应用,我们预计大模型技术有望提升机器人交互和决策能力,进而提升智能机器人的智能化水平。特斯拉入局加速人形机器人发展。马斯克在股东大会上提到特斯拉已经打通 FSD 与 Optimus 的底层模块,实现算法复用,通过摄像头识别周围环境并获取数据,优化 机器人的探索与记忆能力。FSD 能够为 Optimus 的持续优化进行赋能,推动 Optimus 产业化进一步加速。


汽车零部件企业具备高成本降本和大规模量产能力,汽车产业优秀公司加入有望助力人形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在生产层面,人形机器人应用市场空间广阔,未来人形机器人有望成为和汽车一样对企业和家庭重要之物,而目前制造成本是限制人形机器人推广的关键掣肘。因此汽车产业链长,零部件企业具备同步研发、规模降本以及在复杂供应链下大批量稳定生产的量产装配能力,有望助力人形机器人产业高速成长。


人形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包括芯片&系统、旋转/直线执行器、灵巧手、电池组等。特斯拉 Optimus 体重 73kg,全身超 200 个自由度,其中全身 28 个“关节”、手部各 11 个自由度,用电功率静坐时 100W,行走时 500W。1)旋转执行器:核心零部件包括谐波减速器、无框力矩电机、传感器等;2)直线执行器:核心零部件包括行星滚柱丝杠、无框力矩电机、传感器等;3)灵巧手:每只手 5 个手指、6 个执行器、11 个自由度,核心零部件包含空心杯电机、精密行星齿轮箱等;4)芯片&系统:特斯拉 SOC 芯片、FSD 系统等。


从各零部件来看:1)执行机构:系统集成能力为技术难点,汽车热管理及线控制动供应商具有较好研发基础;2)行星滚柱丝杠:滚珠丝杠在汽车中制动、转向及驻车系统应用较多,轴承类精密制造企业具有相关技术储备,随市场应用增加本土企 业有望突破;3)谐波减速器:新能源对动力系统转速、静谧性要求更高,因此对齿轮设计和制造精度要求提升。本土企业技术突破产品性能迎头赶上,加之成本优势显著,中国品牌谐波减速器市场份额正在提升;4)无框力矩电机:体积小效率高,汽车微电机企业相关技术储备深厚;5)传感器:融合感知实现行为精准控制,车端软 硬件通用性高,国内 IMU 模块企业积极渗透,未来有望实现突破。


人形机器人是广阔大蓝海,将为相关零部件公司打开全新市场空间。人形机器人可以模拟人类的各种行动,代替目前劳动者的工作,据 Goldman Sachs Research, 人形机器人 2035 年销量有望达百万台,以单机售价 15 万元测算,远期市场规模可达 1500 亿元,其中行星滚柱丝杠、IMU 模块市场空间有望超 50 亿元,谐波减速器、 无框力矩电机市场空间有望超 100 亿元。


  • 把握产能利用率和汇率两个关键指标


零部件板块盈利能力与产能利用率相关性更强


销量复苏叠加电动化加速,零部件企业加速资本开支。零部件企业一般根据下游销量预期决定资本开支计划,因此产能周期相对行业周期有滞后。例如 2017 年乘 用车销量见顶,2018 年零部件板块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达到最大。2021 年汽车行业逐步复苏,销量重新实现正增长,2021/2022/2023H1乘用车销量同比增速分别为 6.6%/9.7%/8.9%,叠加新能源车渗透率持续提升,零部件企业积极扩产,2022/2023H1 固定资产同比增速分别为 9.62%/16.82%。零部件板块营运能力稳步回升。2018-2020 年下游需求较弱,零部件板块固定资 产周转率呈下行趋势。2021 年开始,疫情影响逐步减弱,零部件企业开始加大资本开支扩建产能,下游销量增速转正,板块固定资产周转率稳步回升。


原材料价格来看,预计 2024 年有望维持平稳。结合钢、铝、塑料和纯碱价格近期走势以及明年供需情况,我们认为,2024 年汽车行业上游大宗原材料价格基本不会有大幅波动,对零部件板块来讲,更多需要关注固定投资以及产能利用率情况。


出口型汽零企业重点关注汇率指标


特斯拉产业链出口起量,汇兑损益需密切跟踪。预计 2024 年是特斯拉产业链企业出口起量元年,由于多数汽零企业工厂建设在墨西哥,美元兑人民币、美元兑比索、人民币兑比索汇率走势会影响汽零企业汇兑进而影响到利润。

04
商用车:内需向上出口增长,估值处于低位

商用车板块经历周期下行,目前行业已处于底部回升趋势。内需方面,经济缓慢 复苏,库存逐步去化,销量同比稳步提升,当前行业销量还远低于中枢水平,未来 2- 3 年有望持续向上。出口保持平稳增长,中国车企渠道布局逐渐完善,产品力强,海 外全面开花。估值层面,PB-ROE 框架下,商用车估值仍处于历史 25%-30%分位,距离估值中枢还有较大空间。


  • 期位置:底部回升,趋势向上


重卡自 2021 年下半年下滑以来,2023 年开始恢复向上,扣除出口销量后,渠道库存逐步下降。2022 年重卡批发销量为 67.2 万辆,同比下滑 51.8%,行业销量触底。2023 年 1-10 月重卡批发销量为 78.8 万辆,同比增长 38.0%,2023 年 1-10 月上牌销 量为 52.8 万辆,同比增长 29.3%。库存方面,2023 年 1-10 月渠道库存累计增加 2.5 万辆。


重卡保有量提升至 907 万辆以上,行业销量运行区间提升至 113-180 万辆,2023 年行业恢复向上。从保有量水平看,经过 2016 年以来持续收缩运力提升保有量,2021 年已经达到 907 万辆,以 5-8 年更换周期算,行业销量运行区间在 113-180 万辆。因为排放标准切换,受前期需求透支影响,2022 年销量仅为 67 万辆,预计 2023 年 全年重卡销量约 93 万辆左右,国内销量 65 万辆左右,仍低于中枢销量区间的下限。


轻卡行业批发销量恢复向上。2023 年 1-10 月轻卡批发销量(含皮卡)为 154.1 万辆,同比增长 13.3%。上牌方面,剔除皮卡之后,2023 年 1-10 月销量 125.9 万辆, 同比增长 0.7%,其中柴油同比下滑 14.6%,汽油同比提升 3.9%。


客车方面,历经六年下滑恢复正增长。2016 年以前,大中客(7 米以上)年销量总体上维持在 16 万辆的水平;受新能源客车补贴政策推动,2016 年大中客销量达到 19.5 万辆,创历史新高;2017 年以来连续六年下滑。2022 年大中客销量为 8.4 万辆, 同比下滑 3.8%。2023 年 1-10 月大中客销量为 6.7 万辆,同比增长 16.8%。其中,座 位客车销量为 3.4 万辆,同比增长 90.8%,主要由于旅游的逐步恢复。公交客车销量 2.9 万辆,同比下滑 15.8%,主要由于消化 2022 年年底抢装透支。


  • 内需复苏出口加速,天然气经济性突出


2023 年主要增长点在于物流运输增长,尤其是天然气卡车贡献。2016-2017 年:2016 年超限超载治理和 GB1589 新规实施后,物流车单车运力平均下降 20%左右,因此 2017 年主要增量来自于牵引车。随着供给逐步到位,供需关系逐渐平衡。2018 年:治超告一段落,牵引和载货负增长,专用(以工程为主)和自卸支撑了增量;2019- 2020 年:牵引车再度发力,且与经济增速相悖,考虑有提前更换,即透支影响,包括环保和国五升国六;2021 年起,重卡终端销量下滑,2021 年减少了 16.0 万辆,其 中牵引车减少了 11.5 万辆;2022 年累计减少了 93.4 万辆,牵引车累计减少了 44.1 万辆。2023 年随着疫情放开,物流运输需求率先恢复,2023 年 1-10 月牵引车增加 了 10.5 万辆,其中 9.6 万增量来自于天然气重卡。


一方面,从海外成熟市场来看,重卡销量增速和经济增长高度挂钩,存在波动性,因此经济恢复,重卡销量有望向上。


另一方面,2024 年油气价差有望继续保持低位,带动天然气重卡增长。2023 年天然气重卡销量创历史新高。2023 年 1-10 月国内天然气重卡销量 11.8 万辆,同比增长 438%,9、10 月占国内销量比例达到 40%以上。


本轮天然气货车旺销原因主要是油气价差扩大带来经济性。2023 年以来油气价差大于 4000 元/吨,超过 2016 年以来的最高值 3667 元/吨。油气价差扩大意味使用天然气运营成本更低,过去油气价差上下波动大,最低甚至为负,导致卡车司机对天 然气卡车使用前景不明朗。进入 2021 年之后,油气价差的低位相较之前上了一个台阶,基本在 1000 元/吨以上,因此在 2023 年持续上涨的背景下,司机会更愿意购买天然气重卡。油气价差与天然气重卡渗透率有显著相关性。油气价差的新高一般领先于天然气重卡渗透率的提升,当油气价差超过 2200 元/吨,几乎都会刺激一轮天然气重卡渗透率的上涨行情。油气价差在高位保持的时间越久,对渗透率提升的刺激程度越高。从历史数据来看,油气价差大部分时间都在均值+1 个标准差和-1 个标准差之间运行。从气价的需求和供给来看,未来长期需求将保持相对平稳,供给持续增长,有望抬高 油气价差运行中枢,长期利好天然气重卡。


出口需求持续强劲,中国企业竞争力提升,加速走向海外。众多海外国家在疫情后出台经济刺激政策,重卡需求增加,2021 年起重卡出口进入高增长阶段,2022 年全年重卡出口 18.7 万辆,同比增长 50.8%,单月出口量持续创新高。2023 年出口销量持续提升,2023 年 1-10 月出口 25.9 万辆,同比增长 87.4%。


分大洲来看,亚洲和非洲为主,欧洲增量明显。2022 年出口量来看,亚洲和非洲是最大的出口市场。亚洲出口销量 6.7 万辆,同比增长 14%,占出口销量的 35.7%。非洲市场出口销量 5.0 万辆,同比增长 9%,占出口销量的 27.1%。欧洲市场增长迅速,2022 年出口销量 4.6 万辆,同比增长 550%。2023 年欧洲市场销量增长有望进一 步提升,2023 年 1-10 月销量为 10.8 万辆,同比增长 262.4%,占出口总量的 41.6%, 有望成为 2023 年最大的出口市场。


重卡出口主要集中于东南亚、非洲国家,俄乌冲突拉动俄罗斯对中国重卡的需 求。分区域来看,中国重卡的出口区域主要集中于东南亚、非洲国家,2022 年出口至东欧区域占比较高主要源于俄罗斯的贡献。俄乌冲突,欧洲重卡对俄罗斯的供应受限,俄罗斯对中国重卡的需求快速增长,2022 年出口至俄罗斯的销量为 3.2 万辆, 占 2022 年出口总量的 17.3%;2023 年销量进一步提升,1-10 月出口销量为 9.3 万 辆,同比增长 340.1%,占出口总量的 35.8%。沙特阿拉伯、乌兹别克斯坦、墨西哥的 增量均在 3000 辆以上。


轻卡方面,大吨小标持续强治理,行业规范下保有量水平有望上移。2021 年 8 月 3 日,工信部、公安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轻型货车、小微型载客汽车生产和登 记管理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对总质量超过 3500 公斤的轻型货车,从发动力动力、装、载能力三方面进行了限制,规定发动机排量≤2.5L;货厢内部宽度≤2100mm;轮胎断面宽度≤7.00in 或≤195mm。该政策发布后,轻卡上牌中低于 2.5L 排量的占比迅速提升,而 2.5L 以上的占比迅速下降。2022 年轻卡销量(不含皮卡)133.1 万辆,同比下滑 28.8%,2023 年 1-10 月销量 129.4 万辆,同比增长 10.6%。


客车方面,中国市场中座位客车恢复明显。座位客车 2022 年销量触底,2023 年 伴随旅游业的恢复销量逐步上行,2023 年 1-10 月座位客车销量 3.4 万辆,同比增长 90.8%。公交客车 2023 年 1-10 月销量 2.9 万辆,同比下滑 15.8%。


出口来看,疫情前中国大中客出口销量约在 2.2 万台/年上下波动,疫情对出口 影响明显,2021 年触底后向上。中国大中客出口可以分为两个阶段,2015-2019 年是 疫情影响前的正常运行水平,约 2.2 万/年,2020 年受疫情影响下滑,出口销量 1.7 万辆, 同比下滑 32.9%,2022 年逐步恢复,出口销量为 2.2 万辆,同比增长 37.7%。2023 年有望延续高增长,从 2023 年 1-10 月出口数据来看,出口销量为 2.8 万辆, 同比增长 89%。

文章来源:杂货铺杂谈


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和智能汽车发展战略创新驱动,技术研发投入持续快速增长,正在形成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世界级产业集群,为此,面向未来汽车设计及研发领域,我们新策划了AMTS 2024新的主题展:EVTech World 2024,将于2024年7月3-5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举办。



展会依托于上海国际汽车制造技术与装备及材料展览会(简称AMTS)在汽车研发、设计、制造前端市场20年的人气和产业资源积累,专注于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从设计研发到造型试制验证的全过程,促进前瞻技术应用,建立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


展示范围包含: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技术秀场;电池与电池系统、电驱与电驱系统、一体化底盘系统;新能源汽车整车及智能网联汽车平台;智能驾驶、智能座舱与网联关键核心技术及系统部件;汽车智能前瞻科技转化、科研机构及创新企业等联合展示区;造型与试制、扫描与测量;轻量化材料、设计及制造(材料性能测定丨复材成型丨碳工程丨铝工程丨多材料连接);设计开发工具、模拟仿真及软件、测试及认证、测试软件及工程、检测认证与质量保证及模拟仿真、同步工程等。

��Ѷ���ĵײ�_EV tech.jpg    

参展咨询:

电话:86-21-64681300

邮箱:info@for-expo.com